陕西中医药大学-党委办公室-校长办公室
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
来源:党校办 作者:校办 点击数: 发表时间:2018-12-11 09:36:59
字号: [双击滚屏]

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发布
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
调查显示40年来对青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《平凡的世界》
作者:黄冲 杜园春

 

今天揭晓的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显示,96.1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“经常为国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”,93.5%的受访者确认“如果有下辈子,还是愿意做中国人”。大多数受访青年确认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,他们在个人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3个方面的打分都在7.5分以上(满分10分)。

  

 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,于11月20日~11月28日实施了这项以“改革开放40年”为主题的大型青年调查,6081名分布在全国各行政区的青年通过手机填写了问卷。其中,男性占52.4%,女性占47.6%;居住地在一线城市的青年占14.0%,在二线城市的占23.1%,在三四线城市的占29.6%,在城镇或县城的占20.9%,目前居住地在农村的青年占12.4%。

  

  交叉分析发现,在不同年龄段的青年中,80后受访者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更高,90后的幸福感更高;在不同地域群体中,居住在县城和镇的青年受访者的幸福感最高,一线城市的幸福感最低。

  

  92.9%的受访青年肯定我国社会在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。比起20年前的这一数据,提高了3个百分点——在中国青年报社“1978~1998:中国青年眼中的20年”大型调查中,回答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的受访者为89.9%。

  

值得关注的是,在改革开放40年来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,路遥写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名著《平凡的世界》首屈一指,直到今天依然在激荡当下青年的心灵——66.0%的受访青年确认这部作品对自己影响最大,获选率排名第一。

 

超九成受访青年确认“如果有下辈子还愿意做中国人”

 92.9%受访青年认为我国社会在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,比20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

记者 黄冲 杜园春 李丹妮 周宁

 

  近年来,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,当代青年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肯定、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越来越高。

  

  11月中旬,中国青年报社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实施的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显示,92.9%的受访青年肯定我国社会在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,相比20年前的这一数据,提高了正好3个百分点——在中国青年报社“1978~1998:中国青年眼中的20年大型调查”中,89.9%的受访青年认为国家社会在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。

 

  国家认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他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、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主观认知,这种认同表现出了公民对国家的归属,同时也带有一种荣辱与共和生死相依的情感。     

 

  为了解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度,我们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“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”中的国家认同度量表,该量表由5个描述构成。结果显示,受访青年认为自己与5个描述内容非常符合,也就是说受访青年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。

  

  具体来说,高达96.1%的受访者明确表示“经常为国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”,93.5%的受访者确认“如果有下辈子,我还是愿意做中国人”,88.6%的受访者表示“不管中国发生什么事情,即使有机会离开,我也会留在中国”,82.8%的受访者认同“当别人批评中国人的时候,我觉得像在批评自己”,60.1%的受访者会“经常因国家现存的一些问题而感到丢脸”。

  

  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5个描述的得分相加取均值,得到复合变量“国家认同”,当满分10分时,“国家认同”分值为8.84分,更直观地说明了受访青年有非常高的国家认同度。

  

  在问到“1978年以来,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如何”时,高达92.9%的受访者认为在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。回答“不好也不差”的有2.4%,4.1%的受访者认为是“时好时差”,仅0.6%的受访者选择了“向差的方向发展”。

  

  1998年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开展“1978~1998:中国青年眼中的20年大型读者调查”。同样面对这道问题,20年前的青年受访者中,89.9%的人回答“向好的方向发展”,7.4%的人认为是“时好时差”,1.6%的人回答“不好也不差”,1.2%的人选择了“向差的方向发展”。

  

  通过两项横跨20年的调查,我们可以发现,这一代青年对国家前进方向、国力和国家地位的上升,信心度更高,更为乐观,对国家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和融入感。

  

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、90后女孩黄亦恬(化名),经常会为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。她觉得,这是一种非常朴素而自然的感情——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,我们时刻享受着物质的成果,触摸着文化的脉络,因为发展而真切地享受到了实在的好处。“我对她有着最原始的依赖。我就是中国人”。

 

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显示——

80后更多获得感 90后更有幸福感

城镇或县城受访者幸福感最高,一线城市幸福感最低

记者 黄冲 杜园春 李丹妮 周宁

 


制图:周易


  

  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来说,过去的40年是一段值得特别纪念、值得向后人讲述的时光。祖国发展日新月异,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。出生、成长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,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、亲历者、创造者。当此之际,中国青年报社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,旨在记录全国青年对这段历史进程的丰富感受。

  

  为了从青年这个视角,更具体、真实地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,本次调查将青年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作为重点评估对象。结果显示,受访青年为自己的“三感”都打了7.5分以上(满分为10分)。他们确认,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。

  

  分析不同年龄段群体对“三感”的评分,我们可以看出,90后是“更幸福的一代”,而80后则成为“获得的一代”。

    


  青年为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分别打了7.5分以上


  

  90后女孩黄亦恬(化名)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,她的父亲算是“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”。父亲小时候家住农村,奶奶去世得早,冬天连件棉衣都没有,经常要从学校“蹭”柴火回家取暖。考上大学后,因为国家有补贴,父亲终于有了走出农村的机会。1992年市场经济开始,适逢他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了纺织厂,开始给公司做外贸,一步步地积累,如今一家人已经在省会城市安家立业。

  

  “我家虽然没有那种非常传奇的‘白手起家’的故事,但也是普通人通过个体努力实现了还不错的生活。”黄亦恬很确认,自己一家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。

  

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,认为自己是“典型的改革开放的同龄人”。1976年出生于江西农村的他,感到改革开放给他的最大个人印记,“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才能够通过一步步的努力,抓住或者说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,从一个江西农村的孩子,到了今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”。

  

  他感到,自己个人境遇的变迁,其实很有代表性。绝大多数这一代中国人也都有类似的生命轨迹,这就是改革开放的轨迹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并列提出,深化了我们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。

  

  调查中,全体受访青年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分别为7.59分、7.89分和7.82分。

  

  这样的结果可以揭示,这一代在改革开放后出生、成长的中国青年,确实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,他们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,有着清晰感知并且乐于表达,这也将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。

    


  90后是“更幸福的一代”,80后显然是“获得的一代”


  

  调查发现,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“三感”上存在差异。对比80后和90后两个群体受访者:获得感上80后更高;安全感同样也是80后更高;幸福感则是90后更高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90后是“更幸福的一代”,而80后则成为“获得的一代”。

  

  90后的获得感、安全感更低而幸福感更高,这或许是因为,获得感和安全感是跟个人阅历有关,年龄更长的群体因为有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阅历和体会,通过纵向对比,会有更明显的获得感和安全感。而90后由于生活阅历,对比感受没有那么明显,但他们活在当下,他们觉得这个时代很幸福。

  

  对这一发现,胡小武表示可以理解。90后的幸福感更强,是因为他们是典型的改革开放后的独生子女。他们的父母通常是70后,给他们创造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,因此他们属于消费的一代。90后的安全感稍弱,是因为他们还处在人生成长和奋斗的起点或初期,他们获得的社会资本、保障性要素和支撑性条件,都还不够多,因为他们还没到真正拥有自己一方天地的时候,相对来说安全感就会弱一点。

  

  通过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分析,调查认为男性与女性在“三感”上均存在差异。男性受访者的获得感、安全感和幸福感均高于女性。男性的安全感更是达到了8.06,明显高于女性(7.55)。

  

  对此,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孙柏瑛分析,女性对生活的各种要求本就高于男性。这是由她们的感知水准、审美情绪、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所决定的。相比男性,女性更容易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。获得感通常是由两个指标决定的。第一个指标是现实的服务提供质量,这是客观因素,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期望,期望值高,获得感就会低。

    


  县镇受访者幸福感最高,一线城市幸福感最低


  

  结合居住地的分析显示,获得感上,二线城市受访者打分最高(7.67),农村受访者打分最低(7.53),排在中间的是城镇或县城(7.62)、一线城市(7.55)和三四线城市(7.54);幸福感上,城镇或县城受访者打分最高,达到8.01的高分,一线城市受访者的打分最低(7.73),排在中间的是二线城市(7.91)、三四线城市(7.89)和农村(7.85分);安全感同样也是城镇或县城受访者最高(7.91),一线城市打分最低(7.70),排在中间的是二线城市(7.86)、三四线城市(7.79)、农村(7.78)。

  

  农村受访者的获得感较低,孙柏瑛认为,这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关。农村的养老、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是不够到位,需要很多政策手续,机构也不够完备。至于大城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低,“我们都有体会。通勤时间这么长,大家节奏这么快,谁还能有很多幸福感呢?”

  

  二线城市的获得感、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对更高,胡小武表示,这基本符合他的判断和研究发现。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,生活节奏带来的焦虑感,人口规模和密度带来的挤压感,肯定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。而二线城市的整体发展要素比较充分,又不像一线城市那样忙碌焦虑,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要好一些。所以他们生活的感觉可能是最好的。

  

  “中小城市的人际互动比较密切,人们可以经常面对面交往。”孙柏瑛说,社会学讲究“业缘”“血缘”和“地缘”,在中小城市,“地缘”中人际交往的密度比较高,又经常有血亲之间的“血缘”互动,由于工作压力不那么大,“业缘”也还存在。这“三缘”在中小城市都能得到满足,也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 


调查说明


  

  本项调查是由中国青年报社发起,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,共同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。调查从2018年11月20日20时整开始,至2018年11月28日16时28分截止。样本来源为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平台、共青团中央官微、“志愿中国”网站及App。最终合计回收有效样本量为6081。样本覆盖华北地区、东北地区、华东地区、中南地区、西南地区、西北地区六大区。

  

  具体样本构成:

  

  性别:男性占52.4%,女性占47.6%。

  

  年龄:18~28岁的占73.4%,29~35岁的占8.7%,35岁以上的占17. 9%。

  

  学历:本科占57.1%,大专/高职占20.7%,高中/职高/中技占12.1%,初中及以下占4.6%,硕士占4.5%,博士占1.1%。

  

  居住地:一线城市占14.0%,二线城市占23.1%,三四线城市占29.6%,城镇或县城占20.9%,农村占12.4%。

  

  所属行政区:华东地区占33.5%,华北地区占20.9%,中南地区占19.6%,西北地区占10.5%,西南地区占10.0%,东北地区占5.5%。

 

当代青年的幸福感从哪里来

记者 黄冲 杜园春

 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“使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”。这“三感”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。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必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基本指标。

  

  影响“三感”的因素有方方面面,但只有弄清楚哪些因素对“三感”有显著性影响,我们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“三感”,提出切中要害、更为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。

  

 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,对诸多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显示,本次调查的已有因素中,最影响获得感的因素是“工作稳定”和“收入提升”,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“社会公平正义”和“人们身体健康”,最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是“未来生活保障”。

  


  最影响获得感的因素是“工作稳定”和“收入提升”


  

  本次调查对影响获得感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。数据显示,对于这40年,“医疗卫生服务水平”的提升获得了最多受访者的认可,达88.6%,86.9%的受访者认可“居住条件得到了普遍提升”,86.7%的受访者感到“社会保障比以前更可靠了”,84.1%的受访者认可“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发展”,78.8%的受访者确认“我的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”,78.5%的受访者感到“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上做得更好了”,70.9%的受访者认为“人们的工作比以前更稳定了”。

  

  进一步分析中,我们将受访者的获得感作为因变量,体现获得感的各方面作为自变量,进行多元回归分析,模型及各系数均通过检验。据此得出结论:“工作稳定”对受访者的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更高,“收入提升”次之。

  

  因此,想要着力提升人们的获得感,集中力量提供“更稳定的工作”和“更满意的收入”,会起到更加迅速、有力的效果。

    


  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“社会公平正义”和“人们身体健康”


  

  本次调查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。对于这40年,高达90.6%的受访者认可“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比以前更能得到满足了”,89.4%的受访者感到“社会秩序更加安定了”,86.1%的受访者认为“我国的周边环境比以往更加安定了”,82.6%的受访者感到“社会更加公平正义”,认为“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了”的受访者为80.0%,77.1%的受访者认可“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比以前更好了”。

  

  进一步分析中,我们将受访者的幸福感作为因变量,体现幸福感的各方面作为自变量,进行多元回归分析,模型及各系数均通过检验。据此得出结论:“社会公平正义”对受访者幸福感影响程度更大,“人们身体健康”次之。

  

  也就是说,这两项指标的变化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最强、重要性最大。如果社会更加公平正义,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高,人们的幸福感就有可能大大提升。

    


  最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是“未来生活保障”


  

  本次调查对影响安全感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。调查显示,对于这40年,高达96.2%的受访者明确表示“对国家的国防安全有信心”,89.5%的受访者感到“社会是和谐与安定的”,83.7%的受访者表示“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有信心”,82.4%的受访者明确“对于未来社会的公平公正很有信心”,80.7%的受访者认可“司法比以前更加公正了”,79.9%的受访者认为“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得越来越好”,69.4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“网络安全感很高”,68.3%的受访者感到“现在的金融环境很安全”。

  

  进一步分析中,我们将受访者的安全感作为因变量,体现安全感的各方面作为自变量,进行多元回归分析,模型及各系数均通过检验。据此得出结论:“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有信心”一项对受访者的安全感影响最大。

  

  因此,想要提高人们的安全感,着力提供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”,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,提升公众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,可以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。

 

对当代青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仍是《平凡的世界》

记者 黄冲 杜园春 李丹妮 周宁

 

 


  015年4月22日,陕西西安,D5090次西安北开往延安的高铁列车上,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、西安铁路局联合举办“K165次列车流动书屋——《平凡的世界》主题读书会”活动。乘务员饱含感情的诗朗诵赢得乘客们赞赏。视觉中国供图


  

  “如今我们都在讲‘中国梦’。‘中国梦’该怎么实现,其实路遥几十年前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就已经和我们探讨了。”初次接触《平凡的世界》,来自广州的80后青年杨文君就涌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
  

  在他看来,这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了那么多年轻人,就是因为改革开放40年来,一代代年轻人对奋斗、对理想的执着是相似的,他们的生命体验跟书中的主角有很多共通之处,“好像实实在在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”。

  

 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“志愿中国”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“改革开放40年”大型青年调查显示,在40年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,对青年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依然是《平凡的世界》。66.0%的受访青年确认《平凡的世界》对自己影响最大,获选率排名第一。

  

  早在2004年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就显示,很多青年把《平凡的世界》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。这部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,到今天依然被青年所欣赏和热爱,在一代代青年的精神成长史中,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  

  北京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张然,有时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过去的衣服、说着过去的语言的人物,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。但即便是她自己,一个90后,也经常被书里传达的勇气和力量所感动。“我感觉特别能理解书中的人物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,但都咬着牙绝不放弃。我甚至感到,不经历苦难的人生不值得度过”。

    

  对于生活在广州的杨文君来说,黄土高坡的风土地貌,他并未见过,但书中人物的命运心性,他却并不陌生。他一直记得《平凡的世界》里一些震撼人心的句子,如“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;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,但可以慰藉的是,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。”这些话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与安慰。

  

  他觉得,自己的性格、追求甚至人生,都深受影响。“书中的孙少平、孙少安远比现在的一些明星更适合作年轻人的偶像”。

  

  本次调查中,受访青年选出的影响力大的文学作品还有:《活着》(55.9%)、《白鹿原》(34.1%)、《红高粱》(25.4%)、《曾国藩》(19.9%)、《大秦帝国》(17.6%)、《穆斯林的葬礼》(13.9%)和《苦难辉煌》(12.6%)等。

  

  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影视剧中,《平凡的世界》电视剧也被36.6%的受访青年认可,排名第二,仅次于《人民的名义》(70.9%)。

  

  其他被受访青年点赞的现实主义影视剧还有:《亮剑》(32.0%)、《我的前半生》(22.1%)、《北京人在纽约》(19.9%)、《四世同堂》(18.1%)、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(17.4%)、《渴望》(15.2%)、《父母爱情》(13.8%)、《围城》(12.0%)、《白鹿原》(11.5%)和《闯关东》(11.1%)等。


来源:中国青年报

地址:陕西省西咸新区世纪大道 邮编:712046 电话:029-38185000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陕ICP备05001612号-1  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